我希望一切蒼生都得以幸福快樂
我希望一切蒼生都得以幸福快樂
我希望一切蒼生都得以幸福快樂,全世界都沒有妖魔和邪知邪見。跟著佛陀的弟子,能精益求精,得聞更多正知正見! 而跟著恒生陳寶生的弟子,能清醒覺悟,懺悔改過,趕緊回到正信弟子行列來!
陳寶生恒生原本是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弟子,已經跟著佛陀27年,他的突然叛變,其實已經策劃許久,因為他反反復覆的習氣,讓他覺得他可以繼續帶著弟子,繼續收取供養,繼續傳銷賺錢,繼續沉溺酒色之中。但是世界佛教總部的公告,又讓他面子掛不住,他的心思忽退忽近,他的我執,愛面子,和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他的「幼稚」、「任性」造成了這一切不可避免的譭謗和闡提罪。他的任性致使他說出「即使世界上只剩一個弟子跟著他,他也要說法」這種魔性之言。第一,他非佛陀,何來「說法」資格。第二,他的欲望權力過大,佔有欲強烈,不准他的弟子跟著佛陀和其他上師。第三,他幼稚之至,任性之極,師出無名,仍不顧死活,譭謗到底。
我見過恒生陳寶生的次數不多,我總記得他喜歡穿著白色衣服的袍裝,很像是佛陀平時穿的袍裝。我當時認為,他一定是很想學佛,才會穿這樣吧,那是一種三業相應的表徵? 但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,所以才有一句成語說人不可貌相,要去真正瞭解他的品德品行才行。
大概是2012年見他在華藏寺禮拜彌勒菩薩,身邊跟著好一批人,我認為他當時的確是裝得很虔誠,他的架式,逼迫不是他弟子的人,也得讓路給他走。然而私底下,他的壞事的確也是做盡了。他精神綁架王嘉蓉,身邊許多情婦圍繞,真真當時不知道是師母,亦或不是師母? 他貪圖供養,詐騙汶川大地震捐款,詐騙真真和其他女子情感,白天喝酒,吃活魚活蝦鮑魚,殺生害命,利用假慈悲的面相迷惑眾生,利用仁波切衣服和一頂大帽子迷惑眾生,利用他高高在上的故作姿態,甜言蜜語地讓跟隨他的情婦以為,哪天就能取代真真,成為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的師母,所以情婦們都在等待時機,幹掉真真。真真是如何能忍受這樣的丈夫? 各取所需吧!
恒生陳寶生甚少聞法,他是佛陀在臺灣第一個大弟子,當年依靠著法音,和佛陀傳給他的法,縱橫臺灣。他精神控制弟子,把弟子關在自己的道場,不讓他們與其他道場接觸,無論做什麼佛事,幾乎都無法見到恒生陳寶生的弟子蹤影,更何況是見到他。他靠著大悲觀音加持法會的傳承力,讓許多弟子在法會期間有所受用,以為他神通廣大,所以能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苦。聽聞他這幾年過年幾乎都在臺灣舉辦法會,很讓人心生嚮往,想拿張門票參加都很困難,因為訊息封鎖,只開放給他的弟子參加。但是無所謂,因為過年期間,我們這幾年都能到美國來和佛陀過年,這才是能得到真正的大加持啊!
雖然恒生陳寶生的弟子眾多,但是能接觸到的並不多,往往這些都是脫離雲慈正法會的人,他們幾乎不願意告訴別人,他們離開的原因,只因恒生陳寶生大名鼎鼎,他們不敢講是非,以為這是對恒生陳寶生的大不敬,殊不知把你真實情況說出來,是利益眾生的。臺灣很少有恆生陳寶生的弟子,因為他故作姿態,詐騙眾生錢財的樣貌,早已被臺灣人識破,在臺灣什麼局沒看過? 不管是宗教詐騙,金融詐騙,外道騙子四處都有。所以他的騙子招數就到大陸發展了,建立了8000個聞法點,至少這些眾生,8000個聞法點x10人,應該有八萬個人吧,都有緣得聞如來正法。
有一位恒生陳寶生的弟子告訴我,他的師父考了三藍一黑,我很驚訝,沒想到他能考這麼好……因為金扣一段就是菩薩或是阿羅漢了,我以為他也接近了,雖是如此,但因為他把弟子精神控制在他的道場,這種山頭主義,自私心,能夠讓他考上三藍,的確很令人驚奇! 然而,原來三藍一黑的功德全來自于他辦聞法點的功德,和往昔做利益眾生的事蹟,但與他目前的品德習性一點關係都沒有,因為他連做一個好人都不是。
然而,即便我認為他考得很高的段位,但他仍不滿意他的考試,因為他一直口口聲聲暗示他是大菩薩,應該是要金扣二段,他不願意把他的潛力全部發揮,所以只考了藍扣。由於釋證達阿旺德吉上人考上金扣一段,同樣都在大陸有著廣大弟子的恒生陳寶生心生不滿,擔心自己的弟子全部跑到上人道場,他若公開考試段位,即使是說自己隱藏實力,都無法阻止自己的弟子到上人道場聞法。再加上現在網路時代,他怎麼可能隱瞞自己的段位,和考試成績呢?
所以他變了,想偷偷帶著他的弟子離開,如果他是一個人離開,也就算了! 然而,他出了第一份聲明稿,企圖想自創恒生陳寶生派,成了一個謗佛毀經之人,由於他的謗佛毀經,即將斷送多少人的慧命? 只要是正信弟子,都不能坐視不管,也不能讓陳寶生弟子坐以待斃,他們的惶恐,我們要去安撫,他們的心情,我們要去平復,否則我們就不慈悲了,我們就成為「自掃門前雪, 莫管他人瓦上霜」這類自私自利之人了。我們若不幫助這些陳寶生弟子,那我們聞法修行這麼久,恭讀「極聖解脫大手印」這麼久,也就白聞白修了!
佛陀駐世,稀有難得,祈求陳寶生和他的所有弟子都能懺悔改過,現在和未來有緣聞法者,都能拜見佛陀,今世得大成就大解脫。
松柏子 合十
文章轉載自:http://www.tpcdct.org/index.php?do=article&id=2787#det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