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”與“沒有後代是最大不孝“是同一個意思嗎?
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”與“沒有後代是最大不孝“是同一個意思嗎?
古人云: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很多人認為“無後”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。由此,誤認為最大的不孝就是沒有後代。其實,這是對“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”真實含義的誤解。
在《孟子·離婁上》中,有這樣一段話:“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,舜不告而娶,為無後也,君子以為猶告也。”意思是不孝有多種,其中很大的一種不孝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,舜不告訴父母而娶妻這件事,君子認為沒有禀告和禀告了並無很大區別。其中對“無後”的解釋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後代的意思,文中原意應是沒有盡到一個晚輩的責任,或者說沒有做到該做的本分。
《史記》記載:舜出身寒微,父親是個盲人,生母去世的早,後來父親又娶,並生一子,父喜愛此子,卻總想加害舜,舜聰慧而孝敬父母,友愛兄弟。父母幾經陷害,舜都能死裡逃生,不計前嫌,還像原來一樣,正是“欲殺,不可得,即求,嘗(同常)在側”。堯帝知道後,決定把兩個女兒嫁給他,經種種考驗,後來舜終成帝業,被後人列為“五帝”之一,這是“舜不告而娶”和“君子以為猶告也”的前因。
另外,還有有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舜是有兒子的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中對“舜子商均”有多處記載,在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鄉楊莊村還存有較大規模的商均墓。到後來在著書《孟子》時,孟子和他的學生們不會不知道舜有兒子吧!所以“無後”就不會是沒有後代的意思。綜上所述,趙岐老先生曲解了《孟子》的原意,解釋成沒有延續後代,就是大不孝了。這個錯誤一直流傳至今,同時這也相應地造成了一些人重男輕女的原因之一。所以,在引用經典或章句時,一定要弄清楚原意,不要斷章取義,以免誤導大眾。
在世俗中,如果沒能延續香火,的確成了大多數家庭的心病。為求得生個大胖小子,託人找關係求偏方,磕頭拜神燒紙,想方設法,甚至是付出極大代價。
其實,有沒有孩子,有什麼樣的孩子完全是因果所定。若是沒能延續香火,或沒有生子,大可不必執著,從因果律上來講,世間萬事萬物,都逃不脫“因果”二字,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是有前因的,因果通三世,因果不昧。如果子孫滿堂,則要切忌溺愛。如果想讓孩子長大成人後獲得幸福,那麼就應該教育、引導孩子明信因果,與人為善,做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。因為只有種善因,才能結善果。
轉載自:吉祥地www.jxd0.com
http://www.jxd0.com/portal.php?mod=view&aid=176&mobile=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