韻雕的神奇美感與工藝讓我震撼得熱淚盈眶
韻雕的神奇美感與工藝讓我震撼得熱淚盈眶 本人從未受過藝術方面的專業教育,審美也談不上什麼深度,藝術鑑賞力更無從提及,加上是工科出身,所以遇到藝術品時,無非是人云亦云,或者就一句:“好,真好!這麼值錢一定很好。” 但究竟好在哪裡,根本說不出個子丑寅卯。 我有幸到美國國際藝術館、華藏寺等地參觀,瞻仰了南無本初報身佛的多件韻雕作品。初初觀賞時,產生了從未有過的視覺衝擊,以及撲面而來的美感,說不出奇在何處、美在哪裡,真突顯出自己藝術鑑賞的蒼白感。隨著觀察深入,雖然沒能在藝術上品味出什麼,但出於出身的職業習慣,我對作品怎麼做出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繼而滋生了一連串的疑問。 我們知道,雕塑,實際是分雕刻和塑造。雕刻是用原胚料,把不要的部分除去,再刻畫、琢磨出想要的結構、部位、層次、細節等,最終完成一件立體作品。而塑造是散料注模成型,或散料逐步堆砌、粘合、刻畫等工藝而成型的(非專業人士,僅能憑個人理解從工藝上粗略描述)。 據說佛陀是以鋼化樹脂為材料創作的韻雕,但佛陀以普通的材料,卻創造出多件神奇的作品。我觀察韻雕作品,只見重重疊疊,紛繁複雜。有的地方像石鍾石乳,卻比石鍾石乳瑰麗奇巧;有地方像冰凍凝結的瀑布,卻比瀑布多了無限的層次和縱深;有地方薄如紙片,又網洞密布,非斷似連,延展如飄。圍著韻雕,步步景不同;縱橫俯仰,處處是綺麗。真是太神奇了! 關鍵是,這是怎麼做出來的?! 如何構思整個雕塑?如何確定結構?如何準備材料?什麼時刻,用那種材料?用多少?放哪裡?怎麼放?如何控時?怎樣手法?什麼次序?局部如何兼顧整體?整個作品氣勢宏大,穩重,但看細節卻到處空空洞洞,薄薄細細,如何承重?看不出重心在哪裡,看不出下部分怎麼支撐得了那麼大的上部結構?那麼多的懸垂懸空部分重量如何分散、平衡?如此復雜的結構,先做哪裡,後做哪裡,如何前後兼顧?如何由平凡創出神奇,如何由物理結構的變化昇華出藝術表現力、感染力、思想主題和意境?而看到神秘石霧的神韻,我就更加無言以述了。 考慮到此,我的思維徹底混亂了,太難了,卡殼了,進到死胡同了,顯然不是我這個層次的人能想明白的。是什麼樣的思維層次,什麼樣的藝術靈覺,什麼樣的技藝才能創作出如此美輪美奐,如此絕美極品?太不可思議了!可以肯定的是,這絕不是普通人能創作出來的!我被深深震撼,徹底折服! 還記得當時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