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曲解“離欲大丈夫”的含義

不要曲解“離欲大丈夫”的含義

 

  很多人認為,“大丈夫”就是為人誠實、仗義,“離欲大丈夫”就是對待朋友的妻子,不貪戀,不起非分之想。其實,這種理解有失偏頗。“離欲大丈夫”原本取之《雜阿含經·卷第二十四(六一四)》的一個佛教故事:

 

 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有一天,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處,恭敬地頂禮佛足後,退坐一旁,然後向佛請法:“世尊!常聽聞佛說'大丈夫'。請問世尊,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,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?”

 

  佛告比丘: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——觀身不淨,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,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慾望,不能盡除一切有漏煩惱,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。為什麼呢?因為心被慾念纏縛,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慾求、想望,不能得解脫、盡除一切有漏煩惱,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,為什麼呢?因為心被種種慾念纏縛,不得解脫自在。

 

  如果比丘專註一心修習身念處觀,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慾望而得到解脫,並儘除一切有漏煩惱,我說這種修行人,足以稱之為大丈夫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。相同的道理,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,使心遠離貪愛、欲染,並儘除一切有漏煩惱,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。

 

  據《大般涅槃經》記載:佛告阿難:“如汝所問,佛涅槃後,依何住者?……阿難!一切行者,應當依此四念處住。”

 

  修行之人,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,當以“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”四念處,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,觸物即照,以正智、正念調伏、滅除貪著、憂惱,不被境所轉,日久功深,定能滅除無明煩惱,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。

 

  編輯:雅傑雪飛曉妍     

 

文章轉載自:http://www.jxd0.com/lbjz/yywq/2017-08-15/6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