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節?
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節?
來源:原創 作者:董月明
一、合十
亦稱“合掌”。其形狀為:兩手置於胸前相對、十指尖合,表達恭敬、謙虛之意。對佛法信眾而言,這是最熟悉不過的問候方式。合十的動作,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。
合十除了表示問候、打招呼之外,如果經過法師身旁,或穿越大殿佛前,均需合十,彎一下腰,表示尊重。此外,寫信時,用“某某人合十”作為信末署名,也是一種表達謙遜、恭敬心意的方式。
二、操手
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,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。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,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,改成操手(放掌)姿勢,這樣既能攝心,又不會散漫。
其形狀為:雙掌平放,手心朝上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置於腹部前方。雙手高度要適中,約為肚臍上方一寸,雙手不要緊貼腹部。
三、頂禮
向佛菩薩或聖德應行此禮。具體方法:雙膝跪地,頭頂叩地,雙掌撫地,或打開兩掌過額承空,以示頭觸佛足,恭敬至誠,就是俗話說的“五體投地”。
還有一種大禮拜,又叫磕大頭,亦稱磕長頭,包括手印、咒語、觀想、方向以及一系列的軀體動作,須由具格上師傳法,具有傳承加持力,是“四加行”之一。
四、問訊
佛教徒向佛菩薩或聖德頂禮後,應雙手合十,彎腰約九十度,就叫問訊。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,可以用問訊的方式表達恭敬、虔誠的心意。
五、早課、晚課
在寺廟裡,僧眾每天的必修課為朝暮課誦,又名早課、晚課。一般寺廟在早上4時就打催起板(起床號令),僧尼盥洗完畢,齊集在大雄寶殿,恭敬禮佛,聽候大鐘大鼓結束聲,大眾齊誦佛號、誦經、持咒等。
六、過堂
僧眾吃飯都要過堂,早晨、中午到“五觀堂”或“齋堂”用齋飯,晚餐亦可稱“藥石”。進餐之前應作五種觀法:
(一)“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”。吃飯前,應當飲水思源,觀想食物之來源,須知今日粒米進口,是經農夫辛苦種植,商人販賣,工人處理,家人燒煮,才能填飽肚皮,粒米功德,豈是金錢所能衡量?
(二)“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”。吃飯前,應檢查自己是否嚴格持戒,勇猛精進的誦經、持咒、坐禪、修法,竭盡全力弘揚佛法。若有怠失,受施則墮,不宜受食。
(三)“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”。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,如同“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”,不可起貪嗔念頭。面對好吃的東西,易起貪心,不好吃的,則易生起嗔念,所以必須慎防自己的道心,遠離過失。否則,不覺慚愧,就會墮入三惡道。
(四)“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”。吃飯是為了治療飢渴,長養身體,以便更好地從事佛教事情,故須以食為藥,不起貪著。
(五)“為成道業,方受此食”。不食會生飢渴之病,難成道業;多食致患,少食氣衰,故要吃得適量,才能資身修道,應該做此觀想,生慚愧心。既是為成道業,就應該發道心,要精進奮發,方堪受食。
寺廟的“五觀堂”內,一般供奉著彌勒菩薩像,兩邊依次排開用齋的桌椅。用齋時,依次第而坐。用齋之前,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(梆)和雲彩型鐵板(雲板)。梆是吃飯號令,又叫長魚。魚晝夜均不合眼,隱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,廢寢忘食。吃飯中間,如需添加飯菜,應將空碗送至桌邊,由齋堂服務人員添,不可出聲叫喚。
編輯:雅傑曉妍海娟
(編輯:吉祥地www.jxd0.com )
文章轉載自:http://www.jxd0.com/xuefo/xfrm/2017-08-26/6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