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吉祥,從媽媽叨絮的那些忌諱談起

大年吉祥,從媽媽叨絮的那些忌諱談起

原創 佛教新視野 2019-02-04 11:35:00
“新年好,新年到。貼春聯,放鞭炮;穿新衣,戴新帽;迎喜神,接財福;舞龍燈,踩高蹺,;大人小孩樂淘淘。”
大過年的,總是想起兒時的快樂,那種快樂純淨如水,明朗如日,不加修飾。
圖片來源於網絡
(1)、貼春聯的“爸爸們”
過年的快樂從大年三十吃過早飯,爸爸貼對聯時開始。
隨著女人們的吆喝,叼著煙的男人們紛紛出了門,
小盆、小凳子、大笤帚、紅對聯。
一排一溜儿,排房裡貼對聯的男人們一樣地踩著凳子叼著煙。
“你們為什麼都叼著煙?”我很高興地、愚蠢地問,就像問:“我們為什麼吃飯?”一樣多餘。
爸爸看一眼端著漿糊盆的我,叼著煙的嘴咧且著大聲說:“高興呀。”
貼對聯的儀式從放鞭炮開始,這是每家男孩子的特權。
“啪啦啪啦”的硝煙帶著大年深處的味道,響亮但卻很短暫。
我想,等我大了賺到錢,要買一大溜長長的鞭炮,從排房這頭到那頭排起,讓弟弟們放個夠,更多的快樂就會像噴泉一樣地多多地噴發。
鞭炮聲讓正在貼春聯的爸爸們的聲音提高了八度,爸爸們互相打趣,說看看誰家的對聯貼的又快,又牢。
圖片來源於網絡
然後,我會大聲叫媽媽看對聯:“媽媽貼好了,咱家第一名。”
圍著圍裙披頭散發的媽媽會出來瞄瞄:“你爸爸鬼畫符呢,也會第一個風刮跑。”
爸爸會很認真的辯解:“對聯可不能貼的太牢:風奶奶收不走,福爺爺就不會來!”
我就跟在爸爸屁股後頭刨根問底:“真的嗎?”
爸爸笑而不答,媽媽會說:“蒸(真)個饅頭!”
那時的大人和那些忌諱一樣很神秘。
(2)穿新衣,媽媽嘮叨著忌諱
放炮過後是穿新衣服。這是我最激動按捺不住的時候,雖然新衣服不過是些小花布大洋布,而且媽媽的手藝絕不會好到哪裡。但那時只是為著新衣服,那衣服在身上,不管是裹著還是包著還是鼓著,好像並沒有要自己有多好看,向別人臭美的只是身上的新衣服。
穿衣服的時候,媽媽會莊重無比地宣布大年初一的忌諱:不准哭,不准流淚,不准愁眉苦臉,不准打架不准吵嘴,不准說不吉利的語言,不准打盤子摔碗子……
初一早上和紅糖水採甜頭兒的時候,要大聲說:好甜,真甜,但不能說甜死啦。過年絕不能和死沾邊。
這時不吉利的字眼媽媽是不會出口的,那是過年前就一遍一遍的讓孩子們牢記的。
媽媽說:忌諱幾天,好過一年。
我知道還有許多忌諱是大人的:比如大年三十捏餃子,不准一圈圈放滿圈起,會關閉財門。大年初一不掃地,初二不洗衣,初三要忌嘴(說吉利話),初四不出門,初五不捏針……
圖片來源於網絡
吉祥的字兒兒並並不難,在各家對聯上就可以看到:
萬事如意,心想事成,喜氣洋洋,吉慶有餘,財喜兩旺,福壽安康,瑞雪迎春,龍鳳呈祥……
但那些被壓抑著的不吉祥的字眼,也在腦海裡翻滾著,於是我很緊張地小心著唯恐那些小惡魔甩脫鍊子跑出來。
媽媽不吉祥的言語早在大年三十前就說夠了:過年有什麼好?被子一堆,衣服一堆,破鞋破襪子一堆,又拆、又洗、又擦、又做,沒完沒了……媽媽的口頭話:累死個人,累死個人!
當媽媽叨叨不停時,我就會揭媽媽的短,爸爸就來替媽媽圓場:你媽媽那是詞舊,就因為辭舊了才要迎新嘛。
小孩子的快樂原來就是簡單且飽滿:穿新衣服快樂;吃好吃的快樂;放鞭炮快樂;
媽媽的那些神秘的忌諱讓小孩子的快樂變得獵奇而刺激,就像是有些長著紅綠毛的小魔鬼,會躲在家裡的那個旮旯,不時會出來嚇唬人一下,而且這些都是愛裝蒜的大人搗的鬼。
圖片來源於網絡
(3)懂得快樂才會真快樂
等自己大了,成了父母的年齡,才知道,那許多的忌諱,是父母自己不懂因果,愚癡迷信。
忌口說吉祥心存善念,這是好事,沒有毛病。但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,
積善之家,必有馀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。這種因果是並非一日之善可以種下。這需要長久的道德修養。
有人說年齡大了,過年就不快樂了,沒意思。
其實,是你自己不懂得快樂,老大不小的你,真要像孩子一樣要求簡單的快樂,是不可得的,因為我們不再天真了。
天真是快樂,寧靜和通達也是快樂。在那寧靜中體味生命的活力,在通達中成就自己的德行。
學佛後知道生命的最終快樂在於深層次的寧靜中。我們雖然不能像世外修道,在高山流水中參悟生命的真諦而禪修得道,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於這繁華鬧世中寧靜片刻,體悟一下那個安靜下來的自己是個什麼都滋味。
您會突然發現,快樂流水般的湧進來,越寧靜體味越深。
也有說知足者常樂。其實,不知足那顆心怎能寧靜?
我們有幸生在繁華的盛世,不缺吃不缺喝,物質繁華。往往缺失的是人的自信,缺失的是正確的生命認知。讓自己成了永不滿足的慾坑永遠痛苦。
圖片來源於網絡
今天是除夕了,超市裡的年景已經爆棚,各色精緻的吉祥物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頭頂上搖盪,那熟透了的中國紅,把整個空氣都塗成了紅色。不說別的,只說吃的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沒有超市買不到的,堆天堆地,琳瑯滿目。
啊,現在的人,真幸福,您還有什麼不滿足的?停下腳步,讓自己寧靜下來您會感到快樂滿滿,幸福滿滿。
文/問心

轉載自:佛教新視野
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6653819821416776203/